close



 


很快的又過了一年,今年掃墓是218農曆正月27日週六,原訂前一週六的,適逢天穿日延期。


這次也拿了手電筒進入墓穴看看,裡面安好沒有受潮及虫蟻進入等狀況,裡面有祖母、老爸及老婆Cherry安座在內。


今年非正式的問卷了十幾個人,有關於掃墓問題,大宗的結論是,這一代會去掃墓,下一代都沒把握,用年齡分析,最多不會超過三五十年。


時代的變遷,社會結構的改變,家戶長制度的瓦解,宗族權威的示微,前二三十年大量做的家族家塚,殯葬管理條例的管理下,現在也沒再新增了,社會進入了軌道,公立的納骨塔,民間的納骨塔成為經營暴利財源的一環。


 


當年做論文的基礎是社會福利最後一階段,我們的社會福利制度,健保從懷孕開始產檢,出生到最後的醫療往生。最終骨灰的安置被忽略了。


早期的公墓管理造殯葬的混亂,公有墓地飽和,私人土地到處有住家旁邊有陰宅墓地,活人與死人爭地,先入為主大家也相安無事。


根據統計,現有公私立納骨塔位剩下空位,約560萬個,每年死亡人數14萬多人,逐年增加中,也就是不新增可再用37年,但各地鄉鎮公所,運用現有公墓地在籌建中,再加上幾家大型豪華寶塔,於空間中若再增加骨灰架,比照一般塔位空間設計,隱藏未計入的剩餘塔位,總計應有七八百萬個,足可安置台灣三分之一人口的骨灰了,若再加上目前家塚的容量,應該是五六十年用不完的。


曾經完整規劃過,用現有的公墓用地做合於規範附屬設施的納骨塔,不包含用地,平均每一塔位硬體成本只有二千元,貴的是安置的架子,每一個看材質也要一二千元以上,若由公營每塔位的設施成本不會超過4000元,比私營的動則十數萬,還不知道那公司的永續性如何?


探討的問題很多:質化量化均應用,得到相似的結果。


塔位有地理風水相位問題,要扣除位置不佳之方位。


安置是永久百年問題,那些建物百年後會如何?


人口遞減後的無主問題?


永續管理問題?


每個人民都需要的?


……….


結論是最終的安置應納入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農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